南方日報訊 3日,已經辭去媒體職位的鄧飛現身“志交會”講述“我的公益之路”。鄧飛在分享中提到,微博和微信已成為他調動各方資源組織公益活動的工作平臺,他建議大學生公益團隊要用互聯網思維,多種渠道為公益項目籌款。他還告訴記者,這幾年中國公益項目風起雲涌,像“志交會”這樣的平臺上,會有比“免費午餐”更酷的公益項目橫空出世。
  2011年3月9日,鄧飛等媒體人在微博上發起“免費午餐”活動。短短兩個月,引起了極大關註。目前,“免費午餐”已經資助了近千所學校。鄧飛也一路狂奔,繼免費午餐後,又發動了大病醫保、讓候鳥飛、青螺營等公益項目。
  自稱為“文科生不太懂網絡”的鄧飛最近乾成一件令人羡慕的事,他僅用8個小時就在微信朋友圈裡籌集到50萬元,為他的下一個公益項目“青螺營”籌到起步資金。當他在沙龍上講述自己的經歷時,臺下許多大學生公益團隊紛紛投來羡慕的眼光。鄧飛說,現在很多大學生熱心於公益,但是又害怕無法持續下去。他認為做公益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過程,“我通過這幾年做公益訓練,學會剋制”。他還認為公益也是社會治理的一種手段,“年輕人多參加公益活動是一個很好的成長過程,能夠在做公益中得到訓練,公益也能為社會轉型做好準備”。
  在沙友現場,主持人向他提問,做了這麼多年的公益,對公益是如何定義。鄧飛認為,公益是一個有組織、持續性的行為,“像‘免費午餐’一直持續的、有團隊不停地在做才是公益。反正公益圈是這樣理解這個問題的”。
  ?對話
  南方日報:“志交會”里有很多項目需要資助,他們中間有沒有可能誕生像“免費午餐”這樣全國關註的項目?
  鄧飛:在一個持續進步的社會裡,只要有愛、願意行動起來服務人,公益項目就會有各種可能性,我認為“志交會”甚至會有比“免費午餐”更酷的項目橫空出世。
  南方日報:“志交會”很多項目來自於大學生組織,他們如何從弱變強?
  鄧飛:我們一定要幫助大學生組織自然成長,技術可以借助,但心智與能力是需要積累的,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急功近利。
  南方日報:你對當下中國的公益服務有哪些評價?
  鄧飛:公益服務是公民社會成長的必經之路,雖是星火,但正在燎原,開始燃燒起來了。
  南方日報:“志交會”成功之處在於搭建資源對接平臺,“志交會”還有哪些可突破之處?
  鄧飛:2011年廣州舉辦第一屆“志交會”,當時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。我和廣州團市委書記魏國華聊過,感覺他思路非常開闊,他也堅持開放搭建平臺,引進各種資源自由交互,自由生髮。我相信在政府、企業和社會聯合推動下,“志交會”將成為中國公益,特別是年輕人公益的另一塊高地。
  南方日報記者馬喜生黃玉瑜
  實習生李寶兒
  通訊員謝素軍張馨  (原標題:“志交會”將誕生比“免費午餐”更酷項目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okzxtgfekp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